《那山那水我代言》油橄榄助推经济和生态“双丰收”

2021-09-04
2

(甘肃农村广播全媒体记者 张耿源)20世纪60年代,作为阿尔巴尼亚政府赠送给中国的国礼,1万余株油橄榄树苗开始在中国多地引种栽培。1989年国家计委下达了“发展甘肃武都油橄榄生产”项目,1998年,国际橄榄油理事会绘制的《世界油橄榄分布图》上,第一次标上了中国的名字,标志着油橄榄在中国的引种成功。

陇南市武都区引种油橄榄始于1975年,甘肃省委省政府积极倡导在陇南进行引种试验栽培油橄榄,先后从武汉、南京、汉中等地引进30多个油橄榄品种6万多株苗木,分别在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沿岸海拔700-1300米范围内的20多个乡镇进行试验栽培。专家们一致认为,陇南市白龙江、西汉水、白水江流域低山河谷区属于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境内温暖湿润,光热条件优越,适生区的气候、土壤要素与地中海沿岸十分相似,非常适宜油橄榄的生长发育。

近年来,武都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业扶贫的重要论述和省委省政府“拉开架式构建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立足资源优势,抢抓政策机遇,坚持创品牌、降成本、保质量的产业发展思路,有效促进了油橄榄等特色产业的提质增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武都区成立了油橄榄三年倍增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服务,组建专门工作机构,主抓引种试验、良种繁育、规划建园、栽培管理等工作。成立了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和全国首个油橄榄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了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扎实推进油橄榄基地建设、科技研发、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等工作。


武都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油橄榄产业发展基金,并整合乡村振兴、林业、水务、农业农村等部门涉农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贴息等形式,大力支持油橄榄产业发展。鼓励能人大户和企业承包、租赁、拍买集体荒山、荒坡、荒滩,鼓励农民流转土地、集中经营,大面积栽植油橄榄,实现了适生区全覆盖。

科技研发相结合,推进油橄榄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截至目前武都区油橄榄基地规模达到51.6万亩,2020年鲜果产量2.9万吨,惠及27个乡镇,420个村,4.5万农户,21万多人。建成了大湾沟、大堡高标准示范园区。

下一步,武都区紧紧围绕打造“中国橄榄之城”目标定位,以引种试验、良种繁育,规划建园、栽培管护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油橄榄基地建设,科技研发、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计划在未来三年,通过栽植扩面和高接换优等措施,实现油橄榄产业倍增目标,让武都这个‘独一份、特中特’的优势产业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全面开启农业产业现代化新征程。

写下您的评论吧